公元755年,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,借着声势浩大的诛杀权臣杨国忠的名义,发动了史称“安史之乱”的叛乱。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起来,展开了一场震撼整个大唐的叛乱。曾经执掌朝政大权的李隆基,对杨玉环深深爱恋,视她如命。然而,当叛军兵临长安时,李隆基和杨玉环被迫匆忙逃向蜀地。逃亡途中在线杠杆配资,禁卫军统领陈玄礼及其麾下兵卒发生了哗变,杨国忠被迅速刺杀,局势更加恶化。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,李隆基无奈之下只能将杨玉环放弃,在无法改变的局面下,杨玉环最终在宫中自尽。
与此同时,安禄山的叛军迅速占领了大唐的两个重要地区。李亨,李隆基的太子,率先逃往灵武并宣布李隆基为太上皇,自己即位为帝,史称唐肃宗。李亨将平叛的希望寄托在了大唐的名将郭子仪身上。然而,皇帝往往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对领兵大将充满猜忌。尽管郭子仪最终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城,但实际指挥唐军的,却是李亨和他身边的权臣、宦官。
展开剩余72%郭子仪最初计划是与李光弼分兵,两人分别攻占长安和范阳等重镇,等到李光弼攻占范阳后,再将敌人分散,双方合力围攻长安。然而,李亨急于收复长安,强令郭子仪立刻攻城。面对强大的敌人,郭子仪只能硬着头皮执行命令。长安的叛军约有十万,而郭子仪仅有两万兵力。幸运的是,郭子仪料敌如神,早早布下了埋伏。当他在正面与叛军周旋时,暗中派遣唐军袭击敌人后方。叛军误以为遭遇唐军主力,迅速选择撤退,长安终于被收复。接着,郭子仪不顾疲劳,继续前进,奔袭洛阳,面对安庆绪防守的重重难关。安庆绪试图依山设防,但郭子仪巧妙地指挥回纥兵绕道山后,成功实施两面夹击,最终击败安庆绪,叛军被迫逃往相州。两场战役下来,郭子仪成功光复了长安和洛阳。
郭子仪战功赫赫,但朝中有权臣向李亨进言,称郭子仪功高震主,可能威胁到皇权。因此,李亨在猜忌中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。到了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,长安的兵力依旧薄弱。此时,吐蕃大军突然入侵,形势愈发危急。李豫意识到危机四伏,忽然想起了这位曾赋闲在家的名将郭子仪。于是,他任命郭子仪为唐军主帅,率领剩余的军队迎战吐蕃。尽管郭子仪已经多年未在军中,但他并未因兵力不足而退缩。他仅带着二十多名家丁,途经各地招募士兵,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吐蕃大军。
当郭子仪抵达长安时,形势更加复杂。吐蕃已经占领了长安,而李豫带着宫廷人员逃至陕西。郭子仪手中的兵力不过万余,而吐蕃大军则有近二十万之众,形势异常艰难。但名将的智慧此时展现无疑。郭子仪深知,吐蕃占领长安时间不长,必然心中充满疑虑。他巧妙地在长安城外的山上点燃了无数火堆,晚上派兵擂鼓呐喊,制造出唐军主力已至的假象。与此同时,郭子仪与城内百姓暗中联络,传出唐军主力即将到达的消息。吐蕃大军陷入了混乱,最终决定撤离长安。
李豫在陕西听闻郭子仪仅凭一万兵力成功击退吐蕃二十万的消息后,喜出望外。回到长安后,李豫不仅赐给郭子仪一面金牌,还特命宫人绘制他的画像,并将其悬挂在凌烟阁,供后代敬仰。郭子仪,历经七朝,战功卓著,曾担任太尉、中书令等要职。临终前,他儿孙满堂,享尽荣宠,甚至被封为汾阳王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豫在处理自己最宠爱的升平公主与郭子仪之子郭暧的婚姻时,也极为讲究。他每每责骂公主,只因他深知,郭子仪作为一位一生低调不张扬的名将,理应受到厚待和尊重。最终,郭子仪活到了85岁,享尽荣华富贵,寿终正寝。
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郭子仪的非凡军事才能,也彰显了他高风亮节的一生,成为了大唐历史中最为耀眼的军事人物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